翼龍運動機具有機動性與穩(wěn)定性兼顧的特性,適合作為從初級入門機向下單翼特技機的過渡練習機種。翼龍慢速機適合作為入門機,翼龍運動機適合于已經(jīng)掌握了翼龍慢速機飛行,希望進行簡單基礎特技練習的用戶,如果把慢速機比作初級教練機,那么運動機就是高級教練機。
規(guī)格:
★ 翼展:1180mm /46.6in
★ 長度:860mm /33.9in
★ 全重:650g/22.9 oz(不含電池)
配置:
★ 遙控系統(tǒng):TB41-2.4GHz
★ 電機:390 有刷
★ 電調(diào):30A 有刷
★ 電池:9.6V, 1000mAh 鎳氫
★ 舵機:9gx4
翼龍運動機的設計特點:
1.機翼:完全重新設計,包括機翼平面形狀、翼型、上反角、展弦比等等,并增加了副翼。每邊副翼由單獨舵機分別控制,確保控制精確。翼型采用高升阻比的雙凸不對稱翼型,既考慮了特技性能,又考慮了飛行難度不至于太高。
2.機體:增加了機頭整流罩,外觀更漂亮,機身阻力更小。
3.起落架:減小了機輪直徑,有利于減小阻力,實現(xiàn)高速飛行。
4.尾翼:增大了垂直尾翼面積,提高了航向安定性。
5.動力系統(tǒng):采用特制480馬達、9.6伏特電池、以及與高電壓電池配套的調(diào)速器與充電器。
翼龍運動機的飛行特性:
翼龍運動機除具有的良好安定性外,更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特技性能。
1.倒飛:倒飛非常容易實現(xiàn),無論半滾進入或者筋斗進入,僅需稍許推桿,就能保證倒飛不掉高度。在倒飛姿態(tài)下,仍然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與穩(wěn)定性,能夠輕易實現(xiàn)倒飛盤旋,其優(yōu)異的倒飛性能甚至超越一般的下單翼特技機。見飛行錄像。
2.橫滾:由于副翼面積較大,實現(xiàn)橫滾非常容易。動作要領:進入之前稍許拉桿,抬起機頭,打副翼到底,即可輕易完成橫滾動作,如果在飛機處于半滾結束后的倒飛狀態(tài)下稍許推桿,則動作質(zhì)量更高。連續(xù)2個橫滾對運動機來講也是小菜一碟。見飛行錄像。
3.筋斗:運動機有良好的垂直方向的機動性能。能夠輕易完成多個正/倒筋斗動作,尤其倒筋斗動作的完成質(zhì)量很高,超越一般的特技機。見飛行錄像。
另外,翼龍運動機保留了翼龍系列模型特有的耐碰撞、易維護、飛行穩(wěn)定的優(yōu)點。
最后,翼龍運動機具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配套了真正的四通道比例遙控設備,全機含四個微型舵機,是目前國際/國內(nèi)市場上第一款四通道電動完成機,稍加組裝,充電后即可飛行??紤]到一些愛好者已經(jīng)擁有自己的遙控設備,翼龍運動機也提供不含遙控設備的空機版出售(含動力、電池、舵機等)。
翼龍”運動機的特技飛行圖片展示
產(chǎn)品背景
翼龍
翼龍(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于身體側面到四節(jié)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xiàn)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厘米長。
起源
生存于三疊紀晚期的斯克列羅龍,可能是翼龍類祖先的近親,翼龍類的骨骼結構因為適應飛行有大幅改變、特化,而且沒有它們最直接祖先的化石證據(jù),所以對龍目的演化起源了解不多。因為它們的踝部結構,翼龍類被認為與恐龍是近親。已有數(shù)個相關理論,其中最盛行的理論是類似斯克列羅龍(Scleromochlus)的鳥頸類主龍、能以二足方式站立的原始主龍形類派克鱷或者是類似沙洛維龍的原蜥形目動物。翼龍類專家大衛(wèi)·安文認為這些動物因為個別的生理特征,都不符合翼龍類祖先的假設。
克里斯·班尼特、大衛(wèi)·彼得斯曾先后提出翼龍類屬于原蜥形目,或者是原蜥形目的近親。大衛(wèi)·彼得斯利用電腦繪圖軟件,企圖找出原蜥形目、翼龍目的關聯(lián)??死锼埂ぐ嗄崽卦谠噲D找尋翼龍類、恐龍的趨同演化特征時,發(fā)現(xiàn)翼龍類除去后肢特征時,相當類似原蜥形目,提出原蜥形目、翼龍類有演化關系。
2007年,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翼龍類與恐龍是近親,即使不考慮后肢特征,翼龍類仍非常類似恐龍。班頓等人認為雖然目前沒有翼龍類最直系祖先的化石證據(jù),但翼龍類很明顯是屬于主龍類,尤其是鳥頸類主龍演化支。根據(jù)他們的分析,翼龍類是斯克列羅龍的姊妹分類單元,或者是從介于斯克列羅龍與兔鱷之間的物種演化而來。
2008年,研究顯示最早的翼龍類是群樹棲、食蟲的小型動物。
2011年,斯特林·奈斯比的早期主龍類研究也支持翼龍類、斯克列羅龍互為姊妹分類單元的理論。因為翼龍類被證實沒有樹棲生活的演化適應,所以它們的飛行演化途徑被認為跟鳥類不同路線,鳥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樹往下的”。大多數(shù)方案認為翼龍類從長腿的陸地奔跑動物演化而來,如斯克列羅龍或沙洛維龍,上述兩者都有皮膜,從后腿延展至身體或尾巴。研究顯示翼龍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地面往上”,或是攀爬懸崖。
鼎盛時期
繁盛于中生代侏羅紀(2.08億年前至1.44億年前)和白堊紀(1.44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的飛行爬蟲類的成員。翼龍目(Pterosauria)屬于爬蟲類的古龍亞綱(Archosauria)??铸堫惡枉{類也屬于古龍亞綱,鳥類是古龍類的后裔。三疊紀(2.45億年前至2.08億年前)的古龍類趨向兩足步態(tài),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應用。鳥類和翼龍類二者同樣將前肢轉變成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