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 不管是城市還是在鄉(xiāng)里,如果你看到戴草帽、扎毛巾的人,那不一定是農民伯伯,可能是一名地理信息采集員。越是太陽暴曬的天氣,天空的云越少,就越利于“航拍”采集地理影像。因此,盡管這兩天重慶的氣溫很高,但有一群80后、90后地理信息采集員,冒著酷暑來到戶外,利用“無人機”航拍這片被炙烤的大地,秀山城大地的“顏值”。
圖注:在建的鵝公巖大橋軌道橋。 快到12點的時候,大地已經發(fā)燙了。在這片沒有遮擋的空地上,太陽烤得到處發(fā)燙,人站在中間就像“蒸桑拿”。劉朝暉雖然戴著草帽,但仍然曬得滿額滿臉全是汗水,大顆大顆地滴在地上。
圖注:地理影像采集技術員劉朝暉正準備起飛無人機。 此時戶外氣溫已經接近50℃,無人機的彈射架是金屬的,在太陽的暴曬下溫度更高,有60-70℃?!爸灰ど先?,就會被燙傷,所以我們都小心翼翼的,千萬不能去碰”,劉朝暉說,“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皮膚曬破皮也是常有的事。”
圖注:劉朝暉滿臉都是汗水。 水壺、干糧,就著吃一頓,下午接著飛。無人機每飛一趟可以拍100多張照片,當天,兩人冒著烈日已經飛了6趟。劉朝暉說,每年6月到9月是采集 地理影像的最好時節(jié),特別是太陽暴曬、上空無云的天氣,更是理想。這幾天,劉朝暉和搭檔已經跑了綦江、墊江、長壽、江津等地,皮膚早已曬得黝黑。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他們航拍的田地照片上,看到的都是綠色和清涼,但這美景的這背后卻是難以想象的艱辛。
圖注:墊江的田地影像。 半個月頂烈日拍“橋都” 生于1990年的張洵是四川瀘州人,非常喜歡重慶這座城市。如今,張洵是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地理文化無人機小隊隊長,《中國國家地理》兼職插畫師,資深的地理地圖愛好者,曾繪出了重慶最早最美的軌道交通圖,現(xiàn)主要從事地圖設計和地理文化宣傳。 最近,張洵與隊員一共4人,一直在忙著一件事:航拍主城區(qū)新建、在建的橋梁,收集“橋都”地理影像素材。在半個月的時間,張洵和隊員跑遍了渝中區(qū)、江北區(qū)、九龍坡區(qū)等,頂著烈日進行航拍。每計劃拍攝一個地方,都要提前進行“踩點”,有時候要好多次“踩點”才能選中一個最佳拍攝地點。而白天出門航拍,一暴曬就是一天。
圖注:長壽農村的田地影像。 “不喜歡涂防曬霜,對付陽光沒有秘訣,就是當它是場‘日光浴’,但要避免中暑就行了”,90后小伙張洵打趣地說,“人年輕,不怕曬。在別人看來大太陽天氣不好,但對于我們來說,正是難得的好天氣?!?在張洵和隊員航拍的影像中,有近幾年通車的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也有正在修建的鵝公巖大橋軌道橋等。兩江環(huán)抱的山城,一座座大橋飛跨,陽光下顯得更是漂亮。
圖注:長壽農村的田地影像。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進入7月以來,趁著連日晴天、能見度高的有利天氣,還會派出多個無人機小隊連續(xù)作業(yè),冒著高溫酷暑對主城區(qū)多個區(qū)域進行低空遙感影像采集作業(yè),獲取了豐富的高分辨率影像數(shù)據。 為獲取盡量高質量、盡量大區(qū)域的影像,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部署4個無人機小分隊,根據每天天氣實際情況機動應對,隨時對主城區(qū)各主要區(qū)域進行低空遙感影像采集。半個多月以來,年輕的80后、90后隊員們,在烈日下采集地理影像,補充了部分區(qū)域一直缺乏的高現(xiàn)勢性、高分辨率影像數(shù)據,為城市規(guī)劃、城市宣傳和地理文化積累了城市影像素材。
2023-10-11 11:10
2021-07-02 13:42
2021-06-17 13:44
2021-05-12 10:58
2021-05-11 14:47
2021-03-10 07:48
2021-02-20 08:24
2021-02-05 09:09
2021-01-26 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