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我從2014年9月真正意義上開始接觸延時攝影,到如今斷斷續(xù)續(xù)拍了有一年了,從固定機位到大范圍都有嘗試。
在這段時間的拍攝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問題,今天分享一些我的經驗,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討一下關于大范圍延時攝影的拍攝、后期以及轉場。
從相機的移動距離上來區(qū)分,我們常見的延時主要是固定機位或者使用滑軌輔助拍攝,它們的移動距離一般不會超過2米;而大范圍延時攝影通常會移動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離進行拍攝,這樣的話幾乎無法用滑軌操作,通常我們是使用挪動三腳架的方式進行拍攝。
舉個栗子,這里有個我拍攝的望京SOHO延時攝影片段,分別是大范圍和固定機位拍攝。
一.關于前期拍攝
前期拍攝據我所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挪動三腳架拍攝,另外我也嘗試過手持拍攝大范圍延時。
先說用三腳架拍攝,這是最佳的拍攝方式,具體操作模式就是每拍攝完一張照片之后,挪動三腳架拍攝下一張,這里有一個我拍攝大范圍延時過程中的花絮。
通過上面的視頻可以看到我是如何拍的,接下來我詳細說一下具體操作。
首先是確定好拍攝的主體和移動的位置,并選取對準點,比較好的拍攝習慣是先在拍攝初始位置、中心位置和終點位置分別拍攝三張照片進行觀察,做到心中對拍攝完的畫面有一個大體的把控。
那么關于對準點,建議選擇拍攝主體上固定的、全過程可見的點,最好是和周圍對比強烈,并且靠近畫面中心,這樣的話方便在移動機位后進行迅速對齊,保證對準點一直在畫面中的同一個位置,這里需要使用到相機的屏幕取景功能,通過打開網格線或者按下機身上放大按鈕后出現的對焦框來定位。
拍攝前最好計算出大概的拍攝張數和每一張之間移動的距離,比如你需要拍攝一段5秒鐘的素材,總移動距離為50米,以25幀每秒為例,那么你需要拍攝的張數就是5*25=125張,每次三腳架挪動的距離為125/50=0.4米,每一張的移動距離要盡可能的相等,這樣才能保證拍出來的延時能夠平滑。
關于如何準確控制移動距離,可以通過地面的地磚或者其他明顯的標記進行參考,例如下圖的情況,可以每次挪動三腳架的某一條腿到我畫白圈的位置。
如果實在沒有東西可以參考,那么可以用粉筆在地上標注記號或者自己進行估測,只要誤差別太大基本還是OK的。
另外要保證攝成功,很重要一點是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保持水平,保證水平的方法一個是借助相機內置的電子水平儀,另外就是自己在云臺上外接高精度水平泡,我的建議是使用外接水平泡來拍攝。
當然,為了精確調節(jié),建議使用三維云臺進行拍攝,普通的球形云臺拍大范圍的話實在是很難控制,如果你試過三維云臺,我相信你會愛上它的。
說了這么多,我們再來舉個栗子,下面是我拍攝的一段延時素材,我用紅框標注了我拍攝時的對準點,并沒有經過后期穩(wěn)定,可以看到它已經比較流暢了。
以下是后期穩(wěn)定后的效果
后期的穩(wěn)定處理并不是萬能的,如果前期沒有拍好,后期還是無力回天。
接下來說手持,一般來說不建議手持拍攝,因為它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多數情況下后期無法直接去抖,還得結合手動key關鍵幀進行微調,費力不討好。
但是有時候并沒有條件去給你架設三腳架,例如以下一段視頻。
這是我在北京冬至時拍攝的頤和園十七孔橋,當時是踩在結冰的湖面上拍攝的,由于湖面特別滑,而且光影轉瞬即逝,所以只能手持拍攝,下面是后期穩(wěn)定后的效果。
接下來說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追車”,這個我最先也是在Rob Whitworth的作品里看到的,自己也學著嘗試了以下,也是手持拍攝。
我們先看下穩(wěn)定前和穩(wěn)定后的效果。
可以看到效果非常明顯,那么它的拍攝方式和大范圍的原理一樣,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不是摁緊快門進行連拍,而是自己把控好節(jié)奏,我這個例子大概間隔0.5秒拍攝一張,拍的時候一個是保證相機端平,另外就是保持你追蹤的那輛車在畫面中心。
2025-09-09 10:52
2025-09-04 21:58
2025-08-28 11:13
2025-08-27 14:14
2025-08-26 13:50
2025-08-23 20:37
2025-08-22 10:33
2025-08-18 14:20
2025-08-13 11:12
2025-08-13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