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70年代美國空軍經(jīng)常使用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侵人中國領空進行偵察活動。這種AQM—34A型“烽火”式飛機很小,全靠無線電遙控或程序控制,最大時速為0.96馬赫,高度18600米至20000米,機身上涂有黑色的雷達波吸收材料,很難被地面雷達發(fā)覺。1970年2月10日15時許,美軍從越南峴港基地起飛了一架C-130特種運輸機,該機機翼下懸掛著2架“烽火式”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
當日下午16時02分,海軍航空兵第8師第4團第1大隊大隊長周新成(長機)、中隊長祁德起(僚機)接到指揮所命令后,駕駛殲-5飛機從陵水機場起飛攔截,不多時周大隊長收到指揮所通報“目標在前方62公里,高度15000公尺”。周大隊長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15000公尺的高度,標志著這次空戰(zhàn)將在極限高度中進行。
在極限高度飛行有很大的危險性:飛機在極限高度上爬高,操作稍有不慎,飛機就可能因得不到支持重量的最低速度而螺旋式下墜;這里空氣密度稀薄,發(fā)動機推力減小,飛機反應遲鈍,機動性能變差,同時,在這個高度開炮,炮口噴出的瓦斯進入發(fā)動機,容易使發(fā)動機停車熄火,兩門機炮射擊時產(chǎn)生的6、7千公斤的后坐力,有可能導致飛機失速,進入螺旋,發(fā)生機毀人亡的后果。但是周新成、祁德起同志為了擊落入侵領空的飛賊,不顧一切危險于16時18分,由周大隊長發(fā)現(xiàn)了在他前方10公里處的敵機,并抓住瞬間時機,于16時21分,三炮齊發(fā),只見敵機自動張開降落傘,徐徐下墜。
當周大隊長帶著勝利后喜悅的心情返航,當天卻接到指揮所通知,根據(jù)飛機照像機膠卷的判斷,并沒有命中敵機,當天也沒有發(fā)現(xiàn)敵機的殘骸。周大隊長頓時覺得掉進來冰窟窿里。第二天下午4時,海南軍區(qū)接到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武裝部的報告:一位打獵的民兵在五指山西南山區(qū)發(fā)現(xiàn)一架飛機。軍區(qū)領導將這個情報及時通報給了南海艦隊航空兵,海航8師偵察科科長奉首長命令,帶領一支小分隊,星夜趕赴現(xiàn)場。
2月13日,小分隊一行7人在當?shù)匾粋€民兵連的護送下在山腰草坪上發(fā)現(xiàn)了一架完整的美國“烽火式”147-SK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至此,敵機墜落之謎才揭開了。原來,由于周大隊長三炮齊發(fā),炮彈在敵機周圍爆炸,引起強烈的空氣震蕩,造成敵機控制系統(tǒng)失靈,敵機張開回收降落傘,飛機慢慢下降,又正巧落在山腰1米高的草叢中,故被我完整無損的繳獲。
經(jīng)南航請示海軍司令部,海司電復稱:只要飛行員開了炮,找到了敵機,就算擊落敵機。喜訊傳達到部隊后,周大隊長真是大喜大憂、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2月16日,海航8師在駐地隆重的召開了慶功大會,長機周新成榮立一等功。
這架烽火式無人駕駛飛機,是我軍繳獲的第一架完整無損的,具有先進導航控制系統(tǒng)和照相設備的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它為我軍成功研制長虹-1無人機提供了不少技術支持。
長虹-1作為我國第一種高空多用途噴氣式無人偵察機,奠定了我國無人機發(fā)展的堅實基礎。在軍內(nèi)稱“無偵-5”(WZ-5),出口型號為CH-1,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所研發(fā)。該機于1969年開始研制,1972年11月28日首飛,1980年正式列裝。
從外觀及主要參數(shù)看,長虹-1很明顯是我軍多次擊落的美國烽火無人偵察機的翻版。長虹-1機身部分由前到后為雷達艙、照相艙、油箱、發(fā)動機短艙、航空電子艙和傘艙。脊背有背鰭,內(nèi)裝電纜、回收傘等。主要機載設備包括光學照相機和電視/前視紅外攝像機。在執(zhí)行可見光照相偵察任務時,照相機鏡頭能繞其縱軸傾斜旋轉(zhuǎn)或垂直向下,從五個照相窗口進行拍攝。
長虹-1(無偵-5)在1986年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無偵-5出境偵察10分鐘,發(fā)現(xiàn)越軍西線指揮所等200多個軍事目標,為作戰(zhàn)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表明長虹-1(無偵-5)符合作戰(zhàn)使用要求。
2025-08-08 09:53
2025-08-07 09:28
2025-08-06 10:53
2025-08-06 10:45
2025-08-06 10:43
2025-08-05 16:54
2025-08-05 16:49
2025-08-05 15:13
2025-08-05 15:13
2025-08-05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