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果證明,美國在太平洋的另一項競爭計劃更加成功。海軍讓Interstate Aircraft and Engineering Corporation造了一批攻擊無人機。因為軍方要求不能用戰(zhàn)爭相關的關鍵部件,機身、機翼選材不是金屬而是硬化的木頭,然后由Wurlitzer Musical Instrument Company的專家進行壓制。雖然用來制造Torpedo Drone TDR-1的材料看起來很怪異,但它的內(nèi)部機制卻是當時最先進的,裝配了無線電控制、電視攝像機、以及雷達跟蹤裝置?!傲钗覀兯腥擞∠笞钌羁痰氖?,”一位操控員回憶道:“這是一項最高機密。我們不能討論有關它的任何東西。哪怕是相互之間都不行?!睖蕚洳渴鸬嚼麪柸簫u后,這些無人機開對日軍的防空設施發(fā)動攻擊。無人機先是由地面工作人員發(fā)射出去,然后再把控制交給蹲在TBM轟炸機機艙毯子上的飛行員,后者一邊盯住淡綠色的屏幕上無人機的攝像機回傳過來的圖像,一邊用控制桿來控制無人機。但這支特遣部隊很快水面充當日軍防空炮警戒的擱淺船只擊中。因為在藍天下的飛機很容易就成為攻擊目標。但在單色屏幕里想要在叢林中找出偽裝的目標卻是另一回事。盡管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TDR-1的戰(zhàn)績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有21次直接命中目標。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攻擊行動中沒有美國人犧牲,突出了這種武器的潛力。
前錐體安裝了電視攝像機的Torpedo Drone TDR-1
隨后由于遠程轟炸機和彈道導彈的出現(xiàn),軍方對武裝無人機失去了興趣。不過盡管軍方對無人機胃口漸失,流行文化卻到處充斥著這種殺人機器。在1953年的電影《機器人怪物》中,一位機器人試圖消滅地球最后的一戶家庭。
而在1954年的電影《Target Earth 》中,來自金星的機器人入侵了地球,而在《Kronos》(1957)中,外星人派遣了一支龐大的機器人隊伍到地球,去榨干那里的能源供應。與此同時,經(jīng)常光顧電影院的人開始沉溺于這些未來啟示錄,其中有一個人對機器崛起成為現(xiàn)實后會發(fā)生什么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就是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1942年他發(fā)表的一部闡述了機器人三原則(可被視為是對機器人武器倫理的第一次反思)的短篇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robotics(機器人)”和“posi-tronic(電子人)”等術語。三原則的第一條說的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條,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條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第三條: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這三原則至今仍被引用。盡管有人提出,近代無人機并不是機器人,因為它們是由人遠程控制的,且既不能思考又不會自主行動,但無人機的進展已經(jīng)如此迅速,可能阿西莫夫的原則很快就要派上用場了。
盡管1950年代的技術仍無法趕上當時拍電影和寫書的想象,但到1960年代早期,在幾架U2和B-47偵察機被前蘇聯(lián)擊落后,這種情況改變了。這些事件令美國軍方和CIA意識到有人偵查行動的日益危險。蘇聯(lián)的防空導彈經(jīng)過大幅度改進后,突破其領空已經(jīng)變得不安全了。于是美國相應也大幅加快了新型無人機的研發(fā)工作,而能夠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核導彈基地的Lightning Bug無人機的出現(xiàn)讓研發(fā)工作達到了高潮。而越戰(zhàn)則是無人機首次的大規(guī)模使用,平均每天都要執(zhí)行一次任務。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在試驗無人直升機。DASH QH-50被派往越南去搜尋火炮陣地或狩獵潛艇。甚至還設想過用無人機來攜帶戰(zhàn)術核彈,但是這種想法從未付諸實踐過。在頭幾十年的實踐當中,無人機表現(xiàn)出了反復無常的個性,總共墜毀了441架,大都是因為技術失敗。
越南上空的Lighting Bug
隨著冷戰(zhàn)不斷加劇,偵察行動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大,終于導致了超音速無人偵察機的研發(fā)。這些東西里面最神秘的,當屬前蘇聯(lián)龐大的圖波列夫圖-123,一種改版的巡航導彈,上面布滿了攝像機和電子嗅探器。這種系統(tǒng)特別昂貴,因為它沒辦法重用,每次出動后都要被丟棄。至今仍不知道這種飛機執(zhí)行了什么樣的偵察任務,但幸運的是它從未被偵測到過,因為如果有蘇聯(lián)巡航導彈入境的話,西方的預警雷達網(wǎng)幾乎肯定可以識別其機身和飛行模式的。
30年后,無人機已經(jīng)變得無所不在。這要歸功于以色列工程師Abraham Karem取得的進展。他發(fā)明了經(jīng)久耐用的機體,這東西后來變成了令人生畏的捕食者無人機。升級版的無人機又正好滿足了當時的美國以色列等國不斷膨脹的需要,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正在面臨“不對稱”入侵、尤其是恐怖襲擊的威脅。在這種沖突當中,實時收集情報被認為跟坦克大炮這些武裝一樣的重要。與此同時,1970年代作為軍事技術研發(fā)出來的GPS使得無人機變得更加精確了。在德國拉姆斯泰因等美軍基地衛(wèi)星中繼站的幫助下,無人機可以飛越半個地球。高清攝像機和新的通信情報技術也提高了無人機的能力,使得它們能夠跟蹤定位個人手機,甚至連斷電和拿掉電池都能找得到?,F(xiàn)在的軍用無人機竊聽從手機通話到電子郵件的一切東西,并執(zhí)行“獵殺”行動。
在公眾對遠程控制無人機行動的倫理內(nèi)涵進行質(zhì)疑的時候,新的挑戰(zhàn)又浮出了水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無人機會變得越來越自主化。甚至連刺殺的決定都有可能授權給機器人,這被聯(lián)合國特別報告員譴責為“由算法決定生死”。如果無人機開發(fā)的終極成果是可以自主下達殺人命令的機器人無人機的話,本來為避免人員傷亡的無人機恐怕又會成為惡意的恐怖武器??磥砑夹g永遠都是把雙刃劍,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往往會制造出更大的問題。無人機的未來會不會這樣呢?
2025-09-09 10:57
2025-09-08 10:29
2025-09-04 22:05
2025-09-02 22:07
2025-08-29 10:11
2025-08-25 13:39
2025-08-20 22:05
2025-08-11 22:15
2025-08-09 14:02
2025-08-07 09:24